中国诗歌与周边传播论坛在北大举办

闪洪、董舒文
2025-06-22
来源:

2025 年 6 月 21 日上午,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写作学会联合主办的 “中国诗歌与周边传播论坛”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等五十余位诗人、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共议诗歌在中国周边传播和当代社会和生活中的新功能、新角色,演绎了一场激情与理性的碰撞。

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陆地教授主持论坛。陆地教授从阐述周边传播理论的“世界环系论”开讲,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的圈层构成,任何事物或组织跨界破圈方能汲取更多的社会能量。作为文学的皇冠,诗歌天然具有跨越文化和社会乃至国际圈层的功能和传播优势。当前,中国诗歌创作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黄金期。陆地教授呼吁在提升诗歌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以诗歌为文化纽带,积极响应国家周边工作会议精神,将诗歌创作与传播结合,与周边外交战略结合,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与外交价值,不断增强中国诗歌在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的影响力。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推动中国诗歌“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周边国家自然是首要的传播对象。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当前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诗歌在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方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呼吁以创新思维激活诗歌创作活力,以多样化、创新性的传播方式连接更广泛的国际受众,彰显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共设置五个主题,十余位诗人、专家、学者就诗歌创作实践、审美体验与传播经验各抒己见。在“新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方法”主题中,快手副总裁余敬中指出短视频平台正不断通过算法推荐机制促成“以诗为媒”的圈层化创作生态,有效突破传统传播壁垒,促进中国诗歌的周边传播实践。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赵琳教授讨论了诗歌美学理论与诗歌传播理论,提出了语言传播的“三重空间”概念,探讨诗歌的多重功能。在“当代青年情感需求与诗歌创作的新方向”主题中,《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与诗人杨碧薇从经典的“诗言情”传统出发,讨论了抒情诗的艺术表达,指出抒情诗为中国人提供了爱、美与自由的重要精神维度,促使诗歌在“立德、立功、立言”中完成其文化使命。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技巧”主题中,诗人虞学泽分享了自己“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热爱写作”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体会。他认为,阅读永无止境,求知与求美并行不悖。《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朱鸿军教授指出了诗歌作为周边传播的媒介特质,认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临近效应”与柔软特质使其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软传播优势,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认同。在“诗歌与影视、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传播”主题中,诗人陈树才与赵琳教授对话,指出爱情是诗歌、影视、音乐等艺术体裁的共通母题,其偶然性特质与诗歌语言的非常规性、创造性表达相共鸣。通过跨界融合的传播形态,爱情主题在各个媒介中融汇共通,对人类复杂情感与深刻体验进行多维诠释。在“AI辅助爱情诗歌创作的技术应用与创作伦理探讨”主题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晓娅探讨了AI辅助创作在技术应用中的发展潜力与原创性面临的伦理挑战,认为在人工智能不断介入写作的当下,更要坚守诗歌“情感、诗性与灵性”的人文内核。

论坛各主题讨论间穿插多场诗歌朗诵,理性与情感交织,学术与艺术交融。赵琳教授、张洁教授和中国煤炭文工团著名演员白蓓、何恺鹏等深情演绎了陆地教授的诗词《致远方》《临江仙》和诗人虞学泽的《夏日的思念》《午后》《守护》等作品。论坛最后,虞学泽向北京大学图书馆赠送了诗集《水镜情缘》。


文|闪洪、董舒文

编辑|董舒文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