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租赁频率频道、项目承办、开展媒体联合采访等不同传播形式尝试和传播效果的分析,本文探索了同语种媒体产品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论证了加强合作和树立品牌对周边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周边传播 民族语广播电视 传播途径 品牌
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开办的9个广播频率、10个电视频道中,蒙古语“草原之声”对外广播和蒙古语卫视频道在境外落地传输,是我国对蒙古国宣传的主阵地、主平台。2019年10月16日是中蒙建交70周年纪念日。国庆假期还没有过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创作团队即赴蒙古国,与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录制一台充满温情的晚会《和平70年》。这台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的文艺晚会于10月16日黄金时间段,在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同步播出。
1997年1月1日,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通过有线电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落地传输以来,我台与蒙古国媒体之间的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9年国庆节,我台国际合作项目达到22个,涉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16家主流媒体。合作内容包括租赁频率、频道、合作开展媒体活动、合办节目、委托制作、赠送节目、人员培训、举办国际评奖等众多形式,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深度合作,向周边国家受众呈现中国、解读中国,解释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让周边国家民众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我台蒙古语广播电视开展“走出去”项目已20多年,最初从一两个编辑记者互访、一条新闻、一个栏目、一期节目的制作播出开始,尽管面临人员短缺、设备简陋、经费不足以及跨国传输的种种困难,我们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成功进入了蒙古国媒体市场,受到了蒙古国受众的青睐。2018年,我台到蒙古国进行媒体调研,发现在蒙古国星级酒店的电视频道排列中第一组为BBC、CNN、CCTV、凤凰卫视等境外频道,而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与蒙古国的本土电视频道MNB、TV9等一同排在第二组。从侧面解读,蒙古国的传输机构对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国本土电视频道一视同仁。也可以认为,由于语言优势、内容优势,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得到了蒙古国受众和播出机构的认可。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还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使用蒙古语的联邦国家媒体签订合同,通过赠送节目、合作开展媒体采访活动等方面的工作,我台周边传播正在进一步扩大。分析我台开展的周边传播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总结和提炼。
一、办好境外落地频率频道,确保周边传播长期稳定有效
我台在蒙古国落地的“草原之声”对外广播每日在内蒙古广播电视网在线播出18小时15分钟,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租赁FM107.5频率落地播出8小时。由于服务性强、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等特色及开展了多项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草原之声”深受蒙古国受众喜爱。
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是我国用蒙古语播出的唯一上星省级电视频道,通过桑斯尔(意为“宇宙”)有线电视台在乌兰巴托全程落地播出。目前,蒙古国所有用户都具备收看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的条件,DDISHTV(卫星电视)、Univision(网络电视)、SKY(网络电视)、MNBC(有线电视)、桑斯尔有线电视网络均在传输我们的节目。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节目还“入驻”蒙古国移动端,共有3.7万用户通过移动端收看节目。蒙古语卫视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开办早午晚间整点新闻、《内蒙古新闻联播》,当日译制播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具有规模生产文化艺术、生活服务、公益宣传、纪录片、少儿益智、体育赛事、文艺晚会、现场直播、同步译制以及译制纪录片、电视剧和动画片的能力,在蒙古国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受众研究数据显示,蒙古国受众对电影、电视剧、动画片选题题材的偏好与我国受众一致。比如,他们喜欢电视剧《一仆二主》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张嘉译和闫妮,喜欢出演电视剧《恋爱先生》的靳东和电视剧《国民大生活》的郑恺。他们还追星我国的蒙古族歌手,如腾格尔、德德玛、其其格玛、乌阳嘎等。蒙古国受众对我国的重大事件报道很关注,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和自治区两会宣传报道以及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方面的报道。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我台突击译制播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联欢活动直播节目,收视率在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所有节目当中排名第一。通过我们的常规报道,蒙古国受众了解到我国的社会制度,特别是民生、医疗救助制度,以及房屋、交通等基础建设,表示敬佩中国的稳步发展和巨大变化。
“草原之声”对外广播和我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均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率频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蒙古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蒙古族群众获取政策指令信息、科技生活资讯、文化娱乐欣赏和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它们具有内宣和外宣的双重职责和功能。在内宣上,从文化传承、科学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为蒙古族受众提供立体式、全方位服务;在外宣上,利用我们的地缘、语言优势,用蒙古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及内蒙古篇章,提高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制作生产精品节目群,做大做强蒙古语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民族语媒体。从蒙古国受众媒体接触情况看,尽管互联网媒体冲击显著,但仍有80%的受众通过广播电视媒体获取信息。办好境外落地频率频道是做好周边传播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开展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与蒙古国同仁一起进行主题采访报道,形成合力,扩大影响
中蒙两国山水相连、人脉相通,具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高层往来频繁,人文交流更加密集,合作内涵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和世代友好往来是媒体取之不尽的选题宝藏。近年来,我台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多次开展了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草原之声”对外广播组织开展了“走进内蒙古 感知70年”(2017年)、“改革开放40年 ‘一带一路’中国行”(2018年)、“见证70年 中蒙网络媒体联合采访”(2019年)等活动,先后有60多位蒙古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全方位、多频次、多媒体的联合行动形成了宣传报道高潮。蒙古国记者协会把中蒙媒体联合采访作为年度重大媒体行动和重点计划,进行组织策划、媒体记者选派,把记者们的采访报道汇集成册和光盘,进行广泛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繁荣昌盛,特别是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生等政策深深吸引了蒙古国的同仁,相关采访报道也深深感染了蒙古国受众。
三、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合作项目,输出精品内容,树立中国文化品牌形象
近年来,我台在蒙古国建立了影视译制工作站,组织高素质专业人员,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与蒙古国总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宣布5年内将向蒙方免费提供25部中国优秀影视剧译作。这项工作由中宣部统一管理、组织落实。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通过竞标成为2015年度项目实施主体,负责《北京青年》《青年医生》《平凡的世界》3部142集电视剧的译制工作。2018年又中标成为此项目的实施主体,承担2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译制工作,均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些影视剧译制作品在蒙古国多家主流电视媒体多轮播出,取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是广电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组织领导和实施。我台申报的“喀尔喀蒙古语影视剧译制”和“跟我学汉语”项目于2015年8月起实施。到目前已译制36部1603集中国优秀电视剧,在蒙古国多家主流电视媒体多轮播出,中国电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占有份额迅速从7%增加到23%,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我台于2015年就在乌兰巴托成立了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保证了这两个项目任务的圆满完成。《跟我学汉语》栏目2017-2018年度的课程于2017年9月开播。到目前为止,《跟我学汉语》栏目已播出180期,播出总时长达21600分钟。
四、租赁蒙古国频道时段,本土化包装播出我台自制的品牌节目,内容丰富、贴近性强
自2017年开始,我台每天租赁蒙古国UBS电视台国际频道6小时,在这个频道里播出我台自办栏目《我的厨房》《生活之友》《文化时尚》《相约周末》等生活服务类和文化类节目。2019年度赠送了我台原创蒙古语电视剧《在草原上》,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率先播出该电视剧的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的审片记录显示:“20集电视剧《在草原上》反映了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当代生活现状,记录了内蒙古草原近4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展现内蒙古人民为传承、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相信该剧的播出,能够给蒙古国受众提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五、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政策,遵循传播规律,做好我台周边传播工作
一个省区特别是像内蒙古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在国家大外宣框架内,在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好周边传播这篇大文章。如果说我台对蒙宣传有所成绩,那主要是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比如,1997年1月1日,国家布局省区主频道上星传输,解决了我台蒙、汉语卫视落地蒙古国这一关键问题;国家自2005年实施的“西新工程”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译制经费难题;“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及援蒙中国优秀影视剧译作项目的实施,保证了短期内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本土化译制中国优秀影视剧并在对象国多家主流媒体多轮播出成为可能。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2010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蒙新闻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每一届都安排自治区主要媒体发言交流,与对方媒体签署合作协议,举行赠播节目仪式等活动,为与对方主流媒体加深合作提供了条件;自治区政府还扶持我台与蒙古国媒体联合举办多期《友谊的彩虹》中蒙春晚以及中蒙建交60周年、70周年晚会,联合制作《你好·中国》(专题片)、《从北京到乌兰巴托》(纪录片)等大型节目和栏目等。这些都为我台做好对蒙传播工作提供了保障。
深植人脉关系,推动民心相通,是做好主动外宣的关键所在。我台在多年与蒙方的合作中,对那些知华友华媒体人及文化名人,采取多接触、多了解、多提供合作机会的办法,同时与蒙方媒体联合举办晚会、联合制作节目。我们有一档文化艺术界名人访谈栏目,叫《相约周末》,在蒙古国的影响力很大,很多文艺界名流以能够上这档栏目为荣。这些年这档节目邀请蒙古国上百名艺术家,从实力派一线青年艺术家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北京参加重大国事活动的演出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接见的蒙古国功勋老艺术家,做客演播室,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结。节目十分感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我台每年的蒙古语春晚都要邀请一些蒙古国艺术家加盟录制节目。蒙古国受众及文化艺术界都很关注我台的春晚,纷纷加入晚会录制。
经常性邀请蒙古国主流媒体高层来访,交流座谈,并对已签署的合作协议进行修改,充实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等,已成为常态。我们与蒙方合作媒体的很多领导都成为了好朋友。我台很多记者编导也与合作台的同事们成了好朋友,在词曲创作、拍摄纪录片和影视剧方面都有充分的合作。这些人文往来及业务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对推动民心相通,进而为做好对蒙宣传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就在2019年国庆前夕,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带队的一行7人代表团应我台邀请来华访问,就下一步的交流合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
友好与合作始终是中蒙两国关系的主流。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蒙古国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间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蒙建交70周年之际,我台与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了主题晚会,旨在进一步增强中蒙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今天、展望明天,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前进。
周边传播是我台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台2017年度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决定做大做强蒙古语广播电视,提高蒙古语广播电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经过努力,实现蒙古语广播电视区域全覆盖,即覆盖国际国内蒙古族聚居的所有区域;时段全覆盖,即所有频率频道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出;媒介全覆盖,即广播、电视、新媒体全面启动、通力协作,把蒙古语广播电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媒体。其中,周边传播作为我台力求提升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
【社科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288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分别系恩和巴雅尔,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那日苏,蒙古语总编室主任。
【原文出处】文章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年第2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刘 娜
网站编辑:李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