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澳大利亚同为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两国没有历史积怨和根本利益冲突,而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互补,本应是亚太地区和平相处的好朋友、生意往来的好伙伴。但是,中澳关系近些年的发展并不顺当。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对澳大利亚印象良好,真诚相待,但是,除了弗雷泽、霍克和陆克文几任总理外,澳大利亚似乎从来就没有把中国视为朋友,只是当作一个可以在经济上大加利用的生意伙伴而已。造成这种两国认知“温差”的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把自己定位为“文化上的西方国家”,并自愿充当美国亚太地区的“派出所”和围堵中国的“桥头堡”。
一、中澳关系发展的现状
(一)被美国遥控的中澳政治关系
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地缘政治上属于亚太国家,而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及政治制度上属于典型的西方国家,是英联邦的重要成员。由于扼守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战略通道,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随着中美关系因联合抗苏的需要而缓和,中澳两国也于1972年11月建交,此后几十年,双方的关系发展顺利,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甚至战略安全合作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中美关系生变,中澳关系也开始风波不断。特别是2017年下半年以来,澳大利亚对中国频出恶言,什么中国“干涉内政”“贿赂议员”“控制留学生”“破坏地区稳定”“插手南太”等等指责,不断翻新,澳大利亚“怼华”似乎进入“常态”模式。中国政府、中国企业、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海外投资、对外援助……无一例外地成为澳大利亚的攻击目标。澳大利亚政界和媒体像表演双簧一样,竞相抹黑中国,煽动反华、恐华情绪,结果两国关系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在这次中国抗疫的初期,澳大利亚更是追随美国,最早对中国停航停签禁入,一副六亲不认的嘴脸,现在又狐假虎威,竟然向中国发起了“索赔”运动,真是有点作死的节奏。
澳大利亚地处南太平洋,面积约77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左右,虽然地缘上远离西方国家,但是,周边除了同文同种的新西兰和“散装大国”印度尼西亚之外,都是些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弹丸小国,根本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威胁它的安全。但是,由于主要人种是英国及爱尔兰人(70%以上),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与欧美同出一脉,又很早加入了“五眼联盟”,因此,澳大利亚在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上早就与美国等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并自愿充当美国制衡中国的马前卒。所以,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才是影响中澳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向好的时候,澳大利亚最为有利,因为它可以左右逢源。但是,一旦中美之间发生冲突,澳大利亚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国一边,根本不存在什么“选边站”的问题,更不像有的学者幻想的那样,澳大利亚站在哪边取决于哪边的利益大。
(二)波而不折的中澳经贸交往
中国与澳大利亚同属亚太地区,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但是,经贸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此,到2019年,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不仅是澳大利亚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也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最大的游客来源国。可以说,中国为澳大利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最近几年来,因为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冷,中澳经贸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总体关系还是相对稳定的。
2017年3月下旬,李克强总理在对澳正式访问期间,与澳方达成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成果,两国所谓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新时代。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中澳贸易总额持续小幅下降,而2017年中澳进出口总额比2016年增长25.9%,进口总额比2016年增长高到33.7%,达到近五年的最高值。
2018年8月23日,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宣布禁止华为、中兴公司为其计划的5G宽带网络提供设备。这种人云亦云的不友好行为严重伤害了中澳的政治互信。但是,从表1和图1的中澳进出口走势图中可以看到,中澳在2018年无论是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还是进出口总额仍然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是,表1和图2的进出口数据也显示,2018年中澳进出口和进口累计比2017年增速都有大幅下滑,2019年中澳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幅比去一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表1.2014年-2019年中国同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表(单位:万美元)
年 份 | 进出口总额 |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 进出口累计比去年同期±% | 出口累计比去年同期±% | 进口累计比去年同期±% |
2014年 | 136,904,716 | 39,153,639 | 97,751,077 | 0.3 | 4.3 | -1.2 |
2015年 | 113,964,957 | 40,322,246 | 73,642,711 | -16.7 | 3.0 | -24.6 |
2016年 | 107,952,741 | 37,287,124 | 70,665,618 | -5.2 | -7.5 | -3.9 |
2017年 | 136,261,181 | 41,439,521 | 94,821,660 | 25.9 | 11.0 | 33.7 |
2018年 | 152,790,199 | 47,338,434 | 105,451,765 | 12.0 | 14.2 | 11.0 |
2019年 | 169,636,442 | 48,204,901 | 121,431,540 | 10.8 | 1.8 | 14.8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图1.2014年-2019年中国同澳大利亚进出口情况走势图(单位:万美元)
图2.2014年-2019年中国同澳大利亚进出口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减走势图(%)
一方面,中澳政治关系变冷会对中澳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澳经贸关系又能超越意识形态的冲突而继续交往甚至有所发展。对中国而言,这是因为国内需求的“刚需”过硬,中国不得不从澳大利亚进口某些必须的矿物产品乃至农副产品,而且澳大利亚也是中国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虽然总份额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大,每年也有五百亿美元左右。也许正是看到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产品和金属产品的刚性需求,澳大利亚才敢肆无忌惮地、出口不逊地对中国说三道四甚至粗暴无礼。
(三)“人”多“文”少的“人文”交流
中澳建交48年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前往澳洲的移民不断增多。根据澳洲统计局(ABS)2016年的人口普查(CENSUS)统计,华人是全国仅次于英格兰人的移民群体,当年已经超过121万人,现在估计已经逼近150万人。
二是前往澳洲的留学生不断增多。中国是澳留学生第一来源国,目前已有超过15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各大城市求学,澳教育及相关服务贸易出口已跻身澳三大出口产业之列,为澳教育乃至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前往澳洲的中国游客络绎不绝。据澳大利亚旅游研究机构(Tourism Research Australia)的数据显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客源市场。2018年共有超过145.6万的中国游客赴澳旅游,访澳人数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3%。中国游客赴澳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中澳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鉴。
虽然中澳两国官方的直接的文化交往并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大量中国移民、留学生和游客的到来,澳大利亚在文化上还是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平心而论,如果没有美国的所谓“亚洲再平衡”和“印太战略”搅合,澳大利亚和中国与亚洲的关系会融洽很多。
二、中澳关系未来展望
那么,中国在未来与澳大利亚到底如何相处呢?笔者认为,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清澳大利亚的政治本质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地缘上远离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既反华又恐华,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威胁到其自身安全,导致目前澳政府在处理涉及我国的安全议题( 如南海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加入到唱衰我国或对抗我国的行列中。甚至认为中资企业在澳参与项目合作也是别有用心的政治渗透,如澳大利亚禁止华为、中兴公司参与其5G基础设施建设,认为中国企业参与澳项目建设会给其带来国家安全隐患。事实根本不是这位学者描述的这样。澳大利亚本质上既不反华也不恐华,它对中国的所有动作和态度都是受美国支配的。所以,中国在处理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方面如果看不到或不考虑美国的因素,基本上是徒劳无功的。
澳美不仅同文同种,同文化、同价值观,而且早在1951年9月1日就在旧金山签署了《澳新美安全条约》。这是一个标准的军事同盟。美军在澳洲早就建有很多军事基地,还有很多通讯站、电子监听站、导航站、宇航追踪站等,执行通信导航、信号监听、太空监视、核试验监控等任务。奥巴马执政时期,又向澳洲派驻了海军陆战队。考虑到澳大利亚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重要战略位置,即使澳大利亚想脱离美国,美国从遏制中国和全球战略竞争的角度也不会允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澳大利亚在亚太的重要性和与美国的亲密程度都远远超过日本。因为日本毕竟是亚洲国家,而且在二战时期美日还是不共戴天的对手。因此,无论是从种族、历史和现实哪个角度考虑,美国都会更加信任澳大利亚而不是日本。事实上,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名义上是遏制中俄,实际上还有暗防日本东山再起的考虑。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在与澳大利亚打交道的时候,就压根儿不要指望在国际的大是大非上会得到澳大利亚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在南海相关的议题和与民主人权相关的问题上,更要有“美澳一体”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二)把控澳大利亚的经济需求
中澳政治关系的脆弱和战略互信的严重缺失,让中澳关系近年来波折不断。澳大利亚在对华关系上企图奉行“政经分离”的政策,即一边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一边在政治上追随美国,打压中国。这也是西方众多国家与中国打交道的“基本策略”和“经验”。前几年,中国还没有反应过来,对澳大利亚的“亚皮欧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单方面地幻想,中澳关系遇挫是短期的,因政党和政客而异。因为,澳大利亚既然希望从中澳经济合作中获益,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国,就不可能把反华作为国策。但现实是残酷的,无论中国买多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无论中国每年输送多少游客和留学生,澳大利亚都不会把中国作为朋友,最多就是一个生意上的伙伴而已。既然定位为生意伙伴,那就不管意识形态如何,各取所需罢了。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大国,石油、天然气、铝、铁、煤等矿产的存储量都居世界前列,还有一些农副畜产品。这些矿产和产品绝大多数都具有可替代性(比如从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少有中国非购不可的东西。因此,中国购买这些澳大利亚物品的总原则就是少投资,多贸易;产品便宜则买贵则弃之,或者别处可买就不买澳大利亚的。中国是澳大利亚矿产品最大的买主,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替代,但是,澳大利亚却可以随时被其他国家替代,因此,作为最大主顾,中国一定要掌握中澳矿产品贸易价格的制定权或主动权。虽然说国际关系政经要适当分离,但是,必要时,也要让澳大利亚任何一个信口开河的政客付出经济的代价。那种一边打中国脸、一边赚中国钱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澳关系上可以实验一下到底灵验与否。
(三) 寄希望于地方和基层
中国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澳关系的时候,经常从愿望出发,发出一些诸如中澳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澳大利亚要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不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等等书生气十足的观点。国际关系依靠的是“实力”而非“道理”。很多言行看似“冲动”,实则都是“故意”的。所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言行都是经过“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的,中国希望它因为经济利益或者多给经济利益不站在美国“那一边”或者做中美共同的朋友,就像大陆希望不断“让利”“施惠”、台湾就不思“独立”一样幼稚天真。
中澳在政治上是一种受美国牵制的“准敌对”关系,在经济上是一种互补和利用关系,因此,两国之间的交往有清晰的定位,才会有准确的把握,也才不会有太多的失望和意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让中澳关系放任自流、放弃主动施力的机会。中国影响澳大利亚除了不断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增加其当美国驻亚太地区“派出所”有可能惹火烧身的顾虑外,还有两个着力点:
一是利用其联邦体制的分权制特点,促进与各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就与澳大利亚北领地(AU-NT)签订了价值23.4亿人民币的合约,将达尔文港土地、附属EastArm码头设施(包括达尔文海事供应基地)以及FortHill码头赁予岚桥集团,租期99年。在此期间,北领地政府将保留其它若干码头设施运营权,并履行监管职能。这显然是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商业合约,为中国开辟了一个在澳洲的“根据地”,虽然遭到了美国的极力反对,但是,2017年还是被澳大利亚政府批准生效了。目前来看,只要不涉及敏感的军事问题,这个租赁条约将会被一直执行下去。2019年10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中国签署了新的“一带一路”协议,率先踏出了加强两国贸易合作的第一步。这两个例子说明,即便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美国“捆绑”得很紧,但是,有独立立法权的各州还是有可能与中央政府“不同步”地与中国发展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当然,各州政府也不会和中国发展与联邦政府完全背道而驰的关系。而且,按照澳洲的法律,各州和领地对外签署的一切条约都有可能遭到联邦政府的废除。
二是利用华人群体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并鼓励华人积极参政议政。随着移民族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华人不可能一直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社会中下层。在墨尔本市的一些区,华人比例已经超过25%。目前,华人从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虽然大部分都集中在市议会一级,但是,已经为进一步参与各州及联邦一级的政治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与华人集聚较多的州或城市发展更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不但有利于中国产品市场的开拓和文化的交往,也有利于当地华人的参政议政。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即便是华人未来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华人也仍然会以所在国的利益为重。因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终究是要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其他都只能是锦上添花。
【社科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分别系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数十项,发表周边传播、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论文350余篇,专著、编著、译著、诗著等22部;孙延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娜
网站编辑:李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