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挝是中国周边的一个内陆小国,但是,战略位置显要。通过巩固和发展中老关系,进而连接与中国关系亲近但并不接壤的泰国和柬埔寨,实现中老泰柬市场的连片和一体化,对于老挝和中国走向印度洋和做好周边示范,突破别有用心的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围堵,改善中国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战略环境极为重要。
中国与老挝交往历史久远,双方山水相连、情感相通、命运与共。尤其在年初新冠病毒抗疫的紧张时期,中老之间更见真情。即便名列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老挝仍向中国援助了70万美元和多批防疫物资。同时,老挝外长沙伦赛、卫生部长奔贡·西哈冯还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对中方抗击疫情的赞赏,肯定了中方在防止疫情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与中方继续加强合作交流的愿望。
自1961年建交至今,中老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如何继续与我们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巩固联系,强化友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为周边国家做好经济文化交往的示范,是中老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中老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老政治交往日益稳定
中老之间的边境线长达505公里,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多载于史籍,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的《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唐朝时期的文献中亦多次载有派遣使臣进入老挝境内(时称文单国,亦称陆真腊)的记录。到了明代,由于汉人迁徙与民间佛教文化的融通等因素,两国边民往来十分密切。近代伊始,中国与老挝人民在反对殖民、争取独立的过程中结下战斗情谊,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战争中,中方为老方提供了持续而有力的支持。1961年,中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9年,双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4月30日,老挝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命运共同体计划的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新时代从此开启。
自建交以来的60年里,中老关系大多数时期处于良好状态。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政府持续反对美国干涉、侵略老挝的企图,援助老挝进行反殖民统治斗争,为维护老挝的和平、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受中越关系的影响,中老也曾出现过短暂交恶的插曲。
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实现南北统一的越南野心膨胀,依仗苏联的支持,妄图在印度支那地区称王称霸,把老挝、柬埔寨收入囊中,甚至忘恩负义地对中国出言不逊,在国内排斥打压华人华侨。老挝与越南都曾受法国殖民统治,共同反抗过美国的入侵,党政军联系密切。苏联在这一阶段是老挝最大的投资与援助国,但是,都是通过越南向老挝间接投资,因此,苏、越、老三国利益有机地捆绑在了一起。在中越关系、中苏关系紧张和中美关系改善的国际大环境中,老挝综合历史因素与现实利益,选择站队越南、苏联一方,实行了“亲越、靠苏、反华”的策略。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后,老挝为了表示对越南的支持,要求中方停止援建工程并撤离相关人员,老中官方贸易中断,两国关系陷入非正常状态。1979年6月,老挝外交部甚至要求中国撤销驻老挝大使馆,所有往来合作全部停止。1980年7、8月间,老中两国大使先后回国,两国关系跌入低谷。
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际局势趋于和平稳定,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国力日渐强大,而老挝国内经济也亟待发展,中老关系逐步恢复。1988年6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老挝对苏联的依赖关系也随之结束。而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也使越南长期以来对老挝的控制逐渐削弱。眼见得苏联解体,越南孤立,中国改革开放成效已现,国力大增,老挝也就见风使舵,开始着力恢复和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中老关系终于又重回正轨。
翻过了决裂的篇章,两国关系又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双方最高领导层互访频繁,合作意愿强烈,合作内容和成果不断扩大,双边关系持续向好。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攸关中国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老挝都表现出了对中国立场的支持。2014年6月,越南在西沙群岛制造了中越“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冲突,老挝外交部向越南驻老挝使馆正式发函,敦促越南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发出支持中方立场与维护地区和平的声音。
新时期下,中老双方共同努力推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更是符合两国自身最大利益的表现和需求。
(二)中老经济来往你侬我侬
中国与老挝的经贸往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与广阔的合作前景。2017年,中老发布《中老联合声明》,商定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对接,共同建设中老经济走廊。这一举动表明,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决心坚定不移。
1.中老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中国是老挝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对象之一。自1988年中老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一度影响了中老贸易的往来;1998年之后,老挝经济逐渐复苏,中老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2014年,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2014年至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老贸易总额仍保持上涨趋势,2015年和2016年双边总额虽有所回落,但均能达到23亿美元以上,高于2013年之前的水平。截止到 2019年底,两国贸易额达39.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9%,增幅在东盟国家中排名第四。其中我对老出口额为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我从老进口额为21.6亿美元,同比增长7.0%。[1](见表1)
表1 中国对老挝进出口贸易额(2014-2020年2月)[2]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数据
图1:中国对老挝进出口贸易额比较
中国目前是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泰国。
自2014年始,中国成为老挝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老挝对中国的经济联系和市场依赖也逐渐加深。2016年,中国作为老挝最大的商品出口对象,占比36.1%,泰国和越南位列第二、第三,占比31.3%、17.2%。2017年,老挝与泰、中、越贸易往来的总额比较有所变化。根据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际贸易署(ITA)的数据表明,2017年,老挝对泰国贸易总额为62.6亿美元(出口额21.1亿美元,进口额41.5亿美元),对中国29.3亿美元(出口额14.2亿美元,进口额15.1亿美元),对越南12亿美元(出口额5.16亿美元,进口额6.87亿美元)。[3]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老双边贸易的产品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中老贸易主要是货物贸易,自2013 年以来,老挝对华出口货物中比重最大的是农产品与矿产资源。而中国对老挝出口的主要产品则是机械设备以及部分轻工业产品。2014年之后,中对老贸易开始由出口量大于进口量转变为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其中,2017至2019年中对老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15.48%,进口额年均增长率为16.33%。中对老出口增速略低于老对中出口增速,这意味着老对中市场的依赖度在继续提高。
图2:中国对老挝进出口贸易额走势
除进出口贸易外,中老经济往来主要体现在投资方面。自2016年始,中对老投资超过10亿美元,超过越南成为了老挝最大的投资来源国。[4]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1-8月,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项目为7个,同比增长250%,增幅位于亚洲国家(地区)第一。[5]
其他经济合作数据,如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承包工程派出人数、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劳务合作派出人数、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方面同样显示出中老经济往来不断加强的趋势。(见表2)
表2 2014年-2018年中国对老挝经济合作情况统计表[6]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外,中国还是老挝最大的经济援助来源国。老挝建国初期,出于帮扶老挝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的人道主义以及帮助老挝避免被其他大国胁迫而保持独立的战略安全的考虑,到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援助,中国对老挝援助的力度一直未断,且持续加大。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对老挝援助的重点,尤其在交通和基础资源方面成果显著。中国印记在老挝并不鲜见,中国电建水电十局承建的南累克水电站和中国援建老挝的万荣水泥厂,分别被印在2万基普和5000基普的老挝纸币上。2015年,中国为老挝研发的“老挝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老挝从此拥有了第一颗自己的卫星,在太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2016年开工,至今仍在紧锣密鼓修建的中老铁路,也将大大造福沿线人民。这“惊天动地”之举,将持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帮扶老挝经济实现飞跃,为中老经济走廊进一步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图3:2020年3月初,中老昆(明)万(象)铁路国内段全面复工复产
可以说,老挝近年来在经济上的发展与成就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这种经济上的亲密关系让老挝在政治外交上与中国更加和谐一致。
2.中老贸易往来现有问题分析
(1)中老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往来不断增强,与东盟其他国家相比,中老贸易规模尚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中老贸易总额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占比尚不足1%。以2019年为例,中国与东盟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620亿美元,而中国与老挝尚未达到中越的四十分之一,相差悬殊。(见表3)
表3 中国与东盟及东盟部分国家进出口额比较(2019年)[7]
*数据来源:商务部数据中心、海关统计数据
此外,中国虽然现已成为老挝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但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占比偏低。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投资公报显示,2017年与2018年,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跟2016年及之前的年份相比,虽实现较为大幅的增长,但投资总额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的百分比值仍然很低,不足1%,在我国对亚洲直接投资的占比份额也仅为1.2%,因此,中国商企在老挝的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8]
(2)贸易结构不平衡,产品层次悬殊。
从中老两国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两国存在较大差异。老挝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中国主要向老挝出口工业制成品;老挝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技术设备应用能力较差,从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产品数量与品类有限。这种贸易结构是两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技术差距决定的,因而对两国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但仍有突破的路径和空间。
(3)经贸关系不稳定
由于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系统不够发达,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程度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出现经济危机,老挝经济将发生巨大波动,从而影响其货币价值与外贸。不稳定的经贸关系会使老挝在全球的经济合作、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经济体不稳定性增强,从而影响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文化隔阂与沟通障碍影响贸易关系发展
从微观上来看,目前中国对老挝的出口商品,大多采用中文或英文包装,往往缺少当地文字的说明。双方的沟通障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挝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甚至有时会对双方贸易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中老经贸合作过程中,曾出现个别中国企业因翻译错误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与中国相比,泰国商品对老挝当地老百姓的亲和力较强,这不仅因为泰老两国文化相近、贸易往来时间长,两国的文字相近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中老官方文化与旅游交流频繁热络,民间交流有待激活。
中国与老挝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历史久远、形式多样,以官方为主导的艺术交流、体育交流、影视传媒交流、教育交流、旅游交流等活动日趋频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合作,双边文化交流将更加密切。
在旅游方面,根据老挝新闻文化与旅游部公布的《2017年老挝旅游统计报告》显示,随着区域互联互通不断加强,2012年有20万中国游客赴老挝旅游,随后逐年增长,至2017年达到63.9万人。其中,中国游客数量占老挝国家外国游客的比例从2013年的6%上升到2017年的16%。在2018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媒体峰会上,国家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2017年老挝公民访华23万人次,同比增长176%,中国公民赴老挝人数达75万人次,同比增长58%。2018年全年赴老挝的中国游客人数超过80万人次,同比增长26%。2019年是“中国—老挝旅游年”,据《万象时报》报道,上半年有超过220万游客到老挝旅行,同比增长5%,其中来自中国的游客同比增长13%。2019年12月31日上午,老挝首都万象瓦岱国际机场迎来了2019年第100万位中国游客,标志着2019老中旅游年的目标圆满完成。
在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中老两国合作也日益深入。1989年以来,中老双方先后签订了文化、新闻合作协定及教育、卫生和广播影视合作备忘录。两国文艺团体、作家和新闻记者往来不断。老挝作为教育较不发达的国家,多年来积极与周边国家展开教育办学合作,而中国多所院校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走出去”的目标,先后在老挝建成了中国苏州大学的全日制分校——老挝苏州大学、海南大学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的海南大学老挝分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共建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挝)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等。
中老双方于1990年开始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0年来华留学的老挝人还不足300人,至2016年底,来华留学的老挝人已近万人,达9907人。老挝留学生多年来一直位列我国外国留学生的前20名来源国,2016年上升为第12名,而且在该年,老挝成为东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排名第一的国家。2018年来华的老挝留学生达14645人,排名世界第八位。对于仅有700万人口的老挝而言,这一数字十分难得。同时,老挝也是中国对外提供奖学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大使奖学金”自2014年设立以来,已连续五年资助老挝国立大学共计20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目前,中老文化交流的主体以官方机构为主。中方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占据了明显的主动地位,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向老挝传播中华文化,而老方则更多地作为配合参与者,所表达的内容多局限于歌舞、服装、民俗等方面。两国的民间交往主要体现在边境贸易以及跨境婚姻方面,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动力不足。因此,官方为主、民间不足,中方主动热情、老方被动接受的交往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中老两国未来在文化交流的领域极具潜力。可以预见,随着2019年4月30日《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签署,中老两国未来的各方面交流,尤其是文化领域的交流将不断加深加强,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二、中老关系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尽管官方来往十分火热,老挝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仍然较为审慎。根据日本对东盟国家的民意调查显示,采样中七成老挝人民将中国视为当前与未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六成希望学习中文,但仅有13%的民众明确指出中国是老挝最可靠的朋友。[9]由此可见,虽然经过20年的修好和大力援助,老挝民间对华态度仍不乐观,其中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上述民调结果并不例外,有地理、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从地缘政治环境来看,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被中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包围,而且周边的每一个国家都比老挝的实力强大,每一个都得罪不起,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从历史上来看,老挝在政治与外交上曾被越南长期主导,两国的中上层甚至长期保持着复杂的姻亲关系,因此,老挝与越南的关系非同一般。而在经贸活动和文化联系上,老挝与泰国更加亲近,文字与语言的几近相同让老泰的交流更具优势。而老挝与印度在宗教信仰、饮食和文字等方面也有不少共通之处,使得印度文化在老挝也有一定市场。相比而言,中老之间的共同点主要就是地域上的接近和跨境民族的联系了。从民族的角度来分析,依据老挝的分类法,老挝目前有68个少数民族,主要归属三大族系:老龙族系、老松族系、老听族系。老龙族系与傣族有密切的关系,老松族系主要与苗族同源,老听族系则与马来人同源。由此可见,老挝的主要民族其实与中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历史渊源深厚。如果要在与老挝的关系上寻求大的突破,必须充分利用跨境民族周边传播的便利,大力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或许会比来自中国国家或央企的经济投资或经济援助对老挝民间民心的影响更加显著。除此之外,中国加强对老挝的关系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着力:
(一)破除越南搅局幻想
近年来,越南常常在领土问题上寻衅滋事,使南海问题变得复杂化、国际化,甚至与域外几个大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暗通款曲,试图共同遏制中国。当然,越南也不会忘了联合其他和中国有领土领海争议的东盟国家与中国角力,更不会忘了拉拢传统的小兄弟老挝选边站。因此,中国必须一方面加强发展与老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一边要对越南破坏中老关系的任何企图予以痛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铁路规划(比如昆明到新加坡)绕开越南,穿过老挝并非率性而为,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拉住老挝,冷落越南。以中国目前的综合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无论越南使出什么阴招,老挝应该都不会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亲越远中了。
(二)实现中老泰柬连体发展
泰国作为老挝周边综合国力较强、对老挝在经济与文化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向来与中国关系良好,这对中老关系起到正向示范作用。印支半岛西南部的柬埔寨一直是越南觊觎的另一个对象,但由于是中国在东盟中的“巴铁”,半个世纪以来,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一直非常密切,越南目前根本不敢再打柬埔寨的主意。中泰中柬虽然情感很近,距离也不远,但是并不直接接壤,而老挝恰好与泰国和柬埔寨接壤。如果能通过中老连接中泰和中柬,通过中泰中柬友好促进中老友好,让中老泰柬首先结成经济共同体,则西可吸引缅甸,制衡印度,东可孤立越南,南可吸引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甚至印尼。因此,老挝国家虽小,对中国地缘战略关系则至为重要,必须善加谋划与经营。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高铁连接沿线国家。具体地说就是建设连接昆明至磨憨到老挝首都万象,纵向直奔柬埔寨金边(而不是泰国曼谷),然后从金边掉头西向曼谷,经濒临安达曼海的泰国拉廊港和沙墩港,穿过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最后达到新加坡。这条高铁线路比原来设计的昆明——万象——曼谷,然后沿克拉地峡泰国湾一侧直奔新加坡的高铁线路稍长,但是,战略意义更大。高铁建设不是单纯地比短,而是要有更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新的高铁线路首先连通中老柬市场,然后连接泰马市场,兼顾泰国印度洋沿线的两个重要港口(可以部分替代马六甲海峡)和吉隆坡,亲疏有别,远近有序,长短有致,先易后难。
(三)警惕域外大国暗中掣肘
日本虽然是印支半岛的“局外人”,但却是印支半岛的“有心人”。与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和外交遏制不同,日本对中国在印支半岛的遏制主要出于经济考虑。日本对老挝所处的位置也很重视,对中国在湄公河流域施行的政策与援助格外敏感,1993年就提出了有关参与湄公河流域开发的合作计划,积极介入印支半岛事务。2015年,中国倡导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日本随即出台各类对冲措施,强调要与中国进行“差异化竞争”。日本一边以强调“绿色”“人权”“完善国家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姿态援助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家,表面上展露出一片古道热肠的公益形象,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想通过多方制衡,削弱中国在此区域的影响力。当然,对中方在老挝的影响忧心忡忡的还有美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反对几乎出于本能了。因此,中国在对老关系上一边要加大力度和效度,一边要提高警惕,防止越南和域外大国使坏。
(四)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澜湄合作机制”的实施,中老关系将抓住区域合作发展的契机,不断巩固与加强。根据周边传播理论中近者先到、邻者易得和风险易控的观点,周边国家应当是中国外交、经济和文化联系的首要重点。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也急剧增加,但是,由于一些投资对象国距离遥远,中国鞭长莫及,即便是一些恶意违约、肆意侵吞中国海外投资资产的国家或企业,中国也无能为力保护或惩罚。因此,与对欧洲、非洲和美洲国家的投资相比,中国对近在咫尺的老挝的投资应该是可管可控、风险最低的。当然,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并不是为了控制周边国家,而是为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惠共赢,结成周边命运共同体。以老挝为突破口,实现与泰国和柬埔寨市场的铁路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就是就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好实践。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19年全年中老贸易创下历史新高,
http://l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002/20200202936010.shtml
[2]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2月,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7/index.html
[3] Daniel Workman, “Top 10 Exports from Laos”,
http://www.worldstopexports.com/top-10-exports-from-laos/,2019-06-10.
[4] 中国贸促会: 2016年中国成为老挝最大的投资国家,
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126/2017/0411/787159/content_787159.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19年1-8月老对华直接投资增幅位于亚洲第一,
http://la.mofcom.gov.cn/article/zwjingji/201910/20191002903176.shtml
[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
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
[7] 数据来源:商务部数据中心,截至2019年,
http://data.mofcom.gov.cn/hwmy/imexCountry_detail.shtml?key=%E4%B8%9C%E7%9B%9F;海关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7/index.html.
[8]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9-11-04].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12938_0_7.html.
[9] 数据来源:Opinion Poll on Japan,
https://www.mofa.go.jp/policy/culture/pr/index.html
【社科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分别系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数十项,发表周边传播、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论文350余篇,专著、编著、译著、诗著等22部;李珊珊。
责任编辑:李 娜
网站编辑:李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