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澳门)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Geographical Indicator Surrounding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of Macao, China, GISCI-MC)首届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9月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法学、传播学、产业研究、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围绕"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文化传播、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主题和澳门的地理标志产业文化建设和深化地标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是其稳健发展的根基。澳门法治报社长周新政从法学视角,深入剖析了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体系。他指出,澳门依托大陆法系传统,以及与欧盟法律的兼容性,在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层面独具研究优势,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对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澳门有望成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地理标志互认互通的法律桥梁。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认为,地理标志的“地”有大小之分,地理标志产品本身就是不断传播的过程和结果。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际地理标志产品的差异主要在于品牌传播和认可范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是传播周边空间大小的差异。除了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地理标志产品还有文化价值甚至艺术价值,更是周边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最佳载体和交流名片。澳门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外地理标志品牌、产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在中国介绍国际地理标志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地理标志文化等方面发挥主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澳门)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也可以和国内的周边传播研究机构密切合作,成为国内外地理标志文化研究和周边传播研究的学术高地,特别是在沟通中外地标文化交流、地标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促中心地理标志产业智库黄千瑞院长从“产教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出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系统性破解“人才鸿沟”。她提出,必须通过深度融合,培育兼具传统技艺、数字技术和商业智慧的复合型“地标架构师、陪伴师”。澳门可以凭借良好的国际资源,打造“地理标志新质人才培育与创新中心”,为产业持续注入创新基因。
来自香港的数字经济专家姬海镛先生建言,地标产业也需要数字化转型。他从数字经济角度分析了地理标志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才能尽快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他认为澳门发展地理标志(GI)产业发展的意义远不止于传统的法律保护和品牌提升。其核心价值在于,澳门有望成为一个基于可信数据的、连接中国与葡语世界乃至全球的“地理标志数字资产枢纽”。
中促中心地理标志产业服务办公室王伟主任从战略角度解读了在澳门设立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澳门中国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研究的方向应是成为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地理标志产业数字资产枢纽”和“可信的地标认证中心”。这将使澳门成为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数字贸易核心节点”,推动澳门成为亚太地理标志研究和实践的创新高地。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执行秘书长张哲女士认为,本次研讨会凝聚发展共识,达成了“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的核心认知,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推动地理标志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合作,让澳门为中外地理标志产业的交流和沟通发挥中介作用,也助力澳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本次研讨会专家一致认为,澳门有望凭借其独特优势,实现从“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到“国际法律中心、数字认证枢纽、文化传播平台与人才创新基地”“全球地理标志产业新高地”等多种功能的过渡。专家们还就澳门中国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的工作方向、研究框架和重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中促中心地理标志产业服务办公室综合办主任张振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等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